曾穎的《桃花源祭》被江西一考生“盜用”,此後該文成為2004年江西高考作文的滿分作文。曾穎便將此消息發在了論壇上,希望可以得到正義人士的幫助,然而令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,自己竟然成為了萬人罵、千夫指的無辜傷害者。抄襲學生因此事倒成個英雄,而曾穎借因自己的揭發卻成為了“可恥之徒”。這個看似完全有叛原
理的事情,實際上已經超出了抄襲本身的含義。
說到抄襲,就不得不提郭敬明。這個身價400萬的“80”後,其成名作《夢裏花落知多少》涉嫌抄襲莊羽的《圈裏圈外》罪名成立後,郭敬明在讀者心中的完美形象立刻雲消霧散,從眾多的反響與評論中,我們可以看到,支持原作者的聲音大於支持抄襲者的。包括國內著名文藝評論家葛紅兵在內的文壇名將也對“郭抄案”表達了強烈地批判態度。也就是說,如今的時代,麵對抄襲,仍然像曾穎所說的那樣:如果因為抄襲的事情打官司,被告上法庭,然後判出來,這個人確實是抄襲的話,他一定會身敗名裂的。
曾穎的不解是:為什麽現在,就是現在的人們對抄襲的這種寬容已經到了縱容的地步。事實上曾穎在整件事情上忽略了一個很大的背景――網絡。
千不該、萬不該,曾穎不該上網,上論壇將自己所謂的“發現”以一種大無畏的精神公布於眾。與此次“曾穎揭發抄襲事件”同期在網絡上引起轟動的是“銅須門事件”一樣引起了公眾的矚目。“銅須門事件”充分暴露出了網絡世界的“恐怖”。在網絡上,人人都穿著“馬甲”,人人都扮演著與自己身份不同的角色。曾穎揭發抄襲事件本身沒有錯,但是他完全“低估”了網絡世界的力量。可能那些咒罵曾穎的網友並非惡人,但是在網絡這種特定的環境下,人人都可能成一匹披著狼皮的羊。羊雖善良,但披著狼皮就不那麽招人喜歡。網絡實際就是一個萬花桶,論壇就可能是一個垃圾桶,人們將在現實中的種種情緒用一種隱蔽的方式――網絡發泄出來。恰恰這時候曾穎站出來了,便成為了事情的傷害者。
假如我是一位普通網友,在論壇看到曾穎那篇帖子,會覺得很搞笑,本能的想到,你在網上裝什麽正經呢?在未知事情不知真假的情況下,說不定也會“批曾穎”一遭。網友的舉動實際很正常,麵對網絡世界應該完全要用一種逆向的思維。抄襲固然可恥,但是借用網絡,尤其是使用網絡論壇這本身就缺乏嚴肅性,顯得對要懲治抄襲者有明顯的炒作之嫌,不符合網絡世界中的“遊戲規則”。
筆者支持曾穎先生麵對自己文章被抄襲時的態度,每一名寫作者的文章都可能被抄襲過,然而大家往往一笑而過,並未認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。但在紛亂複雜的網絡世界上,想力挺曾穎先生,還真是一件頂大的難事。
⠀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